常年法律顧問:邱德哉律師 18181737888
項目快訊
Technology
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鞏固綠色生態優勢,強化優質公共服務供給,打造一流人居環境,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高品質生活宜居示范地,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實現“近者悅、遠者來、來者居、居者樂”。
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,統籌開展好就業崗位挖掘和技能人才培育工作,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。統籌人力資源市場,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。通過發展產業、加大投資、刺激消費等方式,增加就業崗位。擴大應屆高校畢業生入伍規模,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和基層就業。穩步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,統籌好輸出就業與就近就業工作。加大對城鎮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力度,開發公益性崗位和社區就業崗位。支持勞動者創新創業,加強返鄉創業等重點人群創業服務,爭創國省級創業孵化基地,創建創業示范城市。完善支持靈活就業的政策措施,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。
推動就業服務全覆蓋,推進就業管理、就業服務信息化,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和就業援助制度。完善就業信息監測和共享體系,建立登記失業人員定期聯系和分級分類服務制度。加強重點企業跟蹤服務,發揮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主渠道作用,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,預防出現規模性失業。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,推行工學結合、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,培育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。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,對貧困家庭子女、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、農民工、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、退役軍人、殘疾人免費開展職業培訓。積極投入就業創業補助資金,更好發揮失業保險作用。全面落實勞動合同制度,切實保障職工基本權利,構建和諧勞動關系。
以高質量就業帶動收入穩定增長,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,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。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,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。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,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,根治農民工欠薪問題。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,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創業,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。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,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高效農業,支持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,推動農民家庭經營凈收入增長。健全以稅收、社保、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,著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,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。加大財政對民生領域支出,提高居民轉移性收入,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同步增長、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同步增長。
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。堅定新發展理念,以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,以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、優質均衡基礎公共教育服務體系、技能型社會教育體系、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為重點,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,以改革創新為動力,以服務“雙循環”新格局為著力點,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領導,全面建設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,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。到2025年,普及15年教育,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居全省前列,初步構建遂寧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,形成遂潼教育一體化發展新模式,建成成渝中部地區教育高地。
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,創建一批省級示范幼兒園,實現縣域內“80·50”目標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,創建一批省級義務教育辦學管理標準校。推進普通高中特色發展,建成遂寧中學高新校區,創建4所省級引領性示范普通高中、5所省級特色辦學普通高中。深化職業教育改革,打造成渝中部地區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先行區、跨區域產教融合發展示范區、技術技能人才宜學宜業集聚區。支持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創建“雙高”高職院校,新建4所高職院校,高職院校在校生達到4萬人以上,力爭本科教育實現突破。圍繞“鋰電一號工程”創建產業學院。推進特殊教育全納發展,加快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。推動民辦教育和校外培訓機構規范健康發展。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和專業素養提升,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。
深化辦學體制改革,開展“兩自一包”、集團化辦學等辦學機制創新試點。以推進“遂潼教育一體化發展”為抓手,構建“一基地、兩集團、三平臺”,建設全省有影響力的成渝中部教育一體化發展試驗區。深化教育評價機制改革,創建“五育并舉”[1]改革試驗區,健全“家校社會協同育人”機制,推進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改革,構建公平有序的招生秩序,深化教育領域“放管服”和管辦評分離改革,激發各類學校辦學活力。深化課程教學改革,強化教研科研工作,爭創省級教學改革示范區。
健全學習型城市建設工作機制,實施市、縣級黨校改擴建、遷建工程。統籌全市成人教育機構布局,構建以遂寧開放大學為“龍頭”,縣級開放大學分校、社區教育學院為“樞紐”,各鄉鎮(街道)社區學校(工作站)為“支點”的終身教育三級網絡體系。整合網絡教育、職業教育等各類教育資源,實現終身教育課程、師資、場所等資源開放共享,形成人人皆學、處處能學、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。推行“學分銀行”制度,推進學習型家庭、學習型社區建設,創建一批學習型家庭、學習型示范區。到2025年,建成15分鐘社區教育服務圈、5個社區學院、50個社區教育工作站,創建10個社區教育示范教學點。
專欄22 教育高質量發展重點工程
遂潼教育一體化發展工程。建成“一基地、兩集團、三平臺”〔一個綜合實踐教育基地、兩個教育集團(基礎教育集團和職業教育集團)、三個互聯互享平臺(數字化線上教育平臺、教師培養培訓平臺和聯教聯研平臺)〕。打造遂潼涪江教育平臺,組建遂寧教育高端智庫。到2025年,建成遂潼教育一體化發展改革試驗區。
學前教育普惠優質工程。圍繞擴大普惠優質學前教育資源,構建覆蓋城鄉、布局合理、質量優良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。聚焦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短缺的城市老區、城市新區和部分偏遠鄉鎮,實施中心城區及偏遠鄉鎮公辦幼兒園建設攻堅計劃。到2025年,新建、改擴建公辦幼兒園80所,創建一批省級示范幼兒園。
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工程。依托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等工程項目,切實改善辦學條件,統籌整合鎮(鄉)教育資源,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。實施農村學校強校工程,加強寄宿制學校和縣城學校建設。到2025年,新建(改擴建)30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,創建一批省級義務教育辦學管理標準校,實現中小學幼兒園布局全面優化。
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工程。支持遂寧中學、射洪中學等一批省級示范普通高中改革創新,加快建成區域領航名校。建立領航學校培育激勵機制,造就一批公民辦各類型、各層次領航學校。到2025年,創建省級引領性示范普通高中4所、省級特色辦學普通高中5所。
中等職業教育提質發展工程。建成2所省級示范中等職業學校,5個省級中等職業學校示范專業,20個市級示范(重點)專業點。建設15個左右重點專業,建設2個裝備水平高、資源共享的大型生產性實訓基地。
高等職業教育提質發展工程。創建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師范學院,推動本科教育落地。新建四川文軒職業技術學院、四川能源職業學院、四川經濟技術職業學院等高職學校,高職院校在校生達到4萬人以上。
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工程。堅持“四有”標準建設好教師團隊。推進“縣管校聘”和“崗編適度分離”改革,合理配置城鄉教師資源。實施教師“安心”“安身”工程,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。探索實施普通高中績效工資改革。實施省、市“名師名班主任名校校長”培養工程。
協同提升公共衛生與醫療救治質量,構建覆蓋城鄉、功能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、醫療服務體系、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。深入推進醫療、醫保、醫藥“三醫聯動”改革,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,建立規范有序的藥品供應保障制度。優化醫療資源區域分布,推進醫聯體、醫共體建設,完善基層首診、雙向轉診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。深化藥品、耗材和醫療器械招標改革。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,提高醫護人員綜合素質和現代化水平。發展“互聯網+醫療健康”,進一步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,培育智慧醫療、建設智慧醫院,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體系。
提升醫院醫療水平,提升婦兒、急救、康復、精神等??漆t療服務水平,提高重大疾病篩查率和規范治療率,建設成渝中部區域性醫療中心。推動縣級醫院能力提升,推進縣域醫療次中心建設。補齊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短板,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,實現區域醫療能力均衡發展。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各類醫療機構,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發展。整合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功能,完善公立醫院、專業醫療服務機構、基層醫療機構以及社會辦醫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。加強城鄉衛生人才隊伍建設,重視全科醫學人才培育,大力開展在職醫務人員繼續教育和職業再培訓。努力打造區域性醫學人才高地、健康產業基地。
深入實施健康中國遂寧行動,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,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。完善疾病預防控制、婦幼保健、精神衛生、老年健康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,提高重大傳染病、慢性病、地方病、職業病、精神疾病等防治水平。引導群眾建立正確健康觀,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提高人均預期壽命。改善疾控基礎條件,強化監測預警、風險評估、流行病學調查,提升常見傳染病、新發傳染病監測檢測能力。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,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。加快發熱哨點、診室設置,建設覆蓋城鄉的傳染性疾病首診體系。加大高端公共衛生人才培育引進力度,著力解決醫防薪酬差距。實施疾控信息化聯動建設,推動“智慧疾控”試點工作。提升精神衛生服務能力,加強心理衛生服務,加快市民康醫院綜合服務和醫養融合項目建設。深入開展職業病危害源頭治理和前期預防。
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、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、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,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。堅持中西醫并重,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、中醫藥產業、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發展。加強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,強化中西醫臨床協作,建設中西醫結合醫院。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,加強中醫藥科學研究,創建中醫藥改革實驗區。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,拓寬中醫藥服務領域。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,實施中醫藥傳承工程,保護和應用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。健全城鄉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,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機構、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和中醫藥優勢??茖2【戎文芰?。促進中醫醫療機構服務標準化、信息化建設。
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,發展壯大體育社會組織,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,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。推動落實國家體育鍛煉標準,定期開展國民體質監測。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,加大體育場館利用,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。多元共建高水平運動隊,加強體育后備人才培養,鞏固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。加快發展健身休閑、競賽表演、場館服務、體彩銷售等體育產業,加快觀音湖水上運動基地建設,打造國家級戶外活動營地。創建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、體育旅游示范基地、體育服務綜合體,推動與文化、醫療、養老、旅游、教育等生活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。
專欄23 健康提升重點工程
健康服務體系工程。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,深化醫療、醫保、醫藥聯動改革,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。大力推進健康養老服務產業,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,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業發展。積極推進社會辦醫,逐步建立體系完整、分工明確、功能互補、密切協作、運行高效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。
醫療服務水平提升工程。加快市中心醫院健康服務產業基地、市中醫院省級中醫醫療區域中心、射洪市人民醫院新區醫院、安居區中醫院新院區、大英縣人民醫院新院區等項目建設。市第一人民醫院、射洪市人民醫院力爭創建三級甲等公立綜合醫院,船山區人民醫院、安居區人民醫院、蓬溪縣人民醫院、大英縣人民醫院爭創三級乙等綜合醫院,市民康醫院力爭創建三級乙等精神病??漆t院,大英縣中醫院力爭創建三級乙等中醫院,推動其余公立縣級綜合醫院達到三級標準。加強公立醫院重點學科、特殊??坪痛罂剖医ㄔO,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。
公共衛生水平提升工程。按照三級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和傳染病醫院建設標準,建成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、市疾控中心遷建等重大項目。補齊縣級傳染病醫院短板,推進各級疾控機構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建設,實現傳染病院區全覆蓋。
醫療人才建設工程。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,重視全科醫學人才培育,大力開展在職醫務人員繼續教育和職業再培訓,努力打造區域性醫療人才高地。
全民健身工程。加快健身步道、休閑廣場、體育場館、足球場、籃球場、健身設施等建設,開展跑步、健步走、自行車、游泳、廣場舞、廣播操、氣功、武術、瑜伽等常態化全民健身示范活動。協辦中國女子足球超級聯賽,主辦中國龍舟公開賽、遂寧國際馬拉松、環觀音湖自行車賽等自主運動品牌賽事,申辦ATP網球、賽艇等國際國內賽事,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.3平方米以上,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省平均水平。
積極完善社會福利、慈善事業、優撫安置等制度,構建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。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,推進基本養老保險、工傷保險、失業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。完善統一銜接的城鄉居民、企業職工、機關事業單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,協同推進職工住院醫療保險、大額補充醫療保險等補充型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發展。完善醫保異地即時結算制度,整體推進支付方式改革,實現市域內“一單制”結算。積極構建基本養老保險、職業(企業)年金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、商業保險相銜接的養老保險體系,逐步提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。建立健全失業保險費率調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機制,建立預防、補償、康復“三位一體”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。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醫保支付政策,提高醫療保障對重大疫情的應對能力。
堅持“房子是用來住的,不是用來炒的”定位,建立多主體供給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購并舉的住房保障制度,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。健全房地產政策協同機制、監測預警機制、市場監管機制和輿論引導機制,著力穩地價、穩房價、穩預期,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。結合城鎮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,切實改善城鎮居民人居環境。強化公租房保障,擴大保障覆蓋面。完善長租房政策,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,推進農村危房改造。建立以需求定供給、以效益定供給的城市建設用地供應機制,提高土地利用效益。擴大公積金繳存范圍,優化公積金使用政策,為發展租賃住房和老舊小區改造提供資金支持。加強建筑質量安全監管,不斷改善人民群眾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。
建立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,深化社會救助“放管服”改革。開展困難家庭救助綜合評估,完善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,健全社會救助對象定期核查機制,建立救助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。推動社會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,提升信息化水平。對重度殘疾人、重病患者以及老年人、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實施類別化、差異化救助。完善基本殯葬服務制度,優化殯葬服務設施布局。建立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銜接機制,引導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,積極實施公益慈善項目,逐步提高社會捐贈比例。加強慈善組織和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監管。開展扶貧濟困志愿服務,對社會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、未成年人、殘疾人、精神病人等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。到2025年,確保每個縣(市、區)至少有1所失能失智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機構。
提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水平,構建形成全領域、多層次的“大就業”“大優撫”“大規劃”“大優待”格局。深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,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信息化建設,打造國家級示范性退役軍人服務中心。實施褒揚紀念服務設施提升工程,推進軍人公墓、優撫醫院、伍先華烈士紀念館建設。加強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,完善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扶持政策,強化社會力量參與退役軍人教育培訓、社會保障、日常服務、活動組織等,建設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退役軍人創業創新產業示范園。做好做實雙擁工作,建設雙擁主題公園、場所,營造尊軍崇軍氛圍,開展新一輪雙擁模范城創建工作。
促進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,建立針對職業女性生育養育子女的社會支持制度。強化育齡女性職業保障,消除針對女性就業的性別歧視。完善生育登記服務、生育補貼獎勵、生育醫療保健、特別扶助和社會保障制度,減輕生育成本。積極解決適育家庭在托幼、教育、住房、就業、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現實困難,提高生殖健康、婦幼保健、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。完善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體系,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。倡導優生優育、健康生育,統籌解決好人口數量、素質、結構和分布問題,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。
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,深入實施婦女發展綱要,促進婦女事業全面發展。加強婦女思想引領,充分發揮婦女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,推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制,促進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。提高婦女技能素質,促進婦女就業創業,促進婦女平等參與經濟社會建設。保障婦女合法權益,建立和完善維權工作機制。加強婦女服務陣地建設,提高“婦女之家”陣地建設和服務水平,全面落實“兩癌”貧困婦女救助保障長效機制,健全留守婦女關愛救助機制。
全面實施兒童發展綱要,堅持兒童優先原則,加強“兒童之家”建設,完善保障未成年人權益法規政策體系和制度機制,堅決防范和嚴厲打擊侵害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。健全未成年人關愛服務體系,完善監測預防、強制報告、應急處置、評估幫扶、監護干預五位一體未成年人保護機制。完善專門教育制度,加強對罪錯未成年人分級教育。貫徹落實《四川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》,健全青年發展政策體系、工作體系、保障體系。加強青年思想引領,支持青年創新創業,促進青年社會融入,推進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、常態化。加強市級青少年校外活動綜合陣地建設,強化基層青少年校外活動陣地的運營和管理。
健全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,保障殘疾人生命健康權、生存權、發展權。健全殘疾預防和康復工作機制,加快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指導站建設。加大殘疾人社會救助力度,健全殘疾人福利補貼制度,提高殘疾人基本保障水平。保障殘疾人平等教育和就業權利,提高殘疾人受教育水平。加強殘疾人職業培訓,幫助支持殘疾人就業創業。發展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。統籌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,加強殘疾人托養機構建設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。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,培育助殘社會組織,壯大助殘志愿者隊伍,開發公益助殘項目。
積極營造養老、孝老、敬老、愛老、助老的良好氛圍,全面建成與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、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。健全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,推動鄉鎮敬老院轉型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。加快老年活動場所和便利化設施建設,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質量。加強老年維權工作,保障老年人權益。積極發展老年教育、文化、體育事業,豐富養老服務和用品供給。全域推進醫養融合,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營養老服務設施,促進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雙向合作。優化布局老年醫療衛生服務網點,規劃建設市老年醫院、康復院、護理院和安寧醫療機構等醫養結合養老機構。培育發展養老健康服務專業人才隊伍。到2025年,確保所有街道和有條件的鄉鎮至少有1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,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達到90%以上,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%,養老機構社會化運營的床位不低于60%。
專欄24 社會兜底保障工程
社會救助工程。進一步強化救助體系設計,優化智慧救助平臺,整合部門數據,制定
社會救助規范標準,為救助幫扶提供數據支撐。加強政府購買社會服務,推動轉變救助模式,形成“物質+服務”的救助方式。
慈善事業工程。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,積極發揮政府、企業、慈善組織等不同主體作用,促進社會組織、專業社會工作、志愿服務健康發展,健全經常性社會捐助機制。做好慈善信息數據統計和報送工作,建立社會監督、政府監管相結合的綜合監管體系。
應對老齡化工程。推動鄉鎮敬老院轉型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,健全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,構建農村養老“30分鐘服務圈”。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質量,在街道層面建設“一站多點”的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,在社區層面建設日間照料中心或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,構建城市養老“15分鐘服務圈”。全域推進醫養結合,提升養老機構綜合監管能力。大力發展老年教育,建立縣鄉村三級社區老年教育辦學網絡。孵化培育養老服務社會組織,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養老服務,營造良好的孝老敬老愛老助老氛圍。
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重大工程,加強林地、濕地、綠地等生態系統建設,深化小流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,加大珍稀動植物保護力度,統籌推進涪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,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加強長江上游生態保護,強化涪江、瓊江、郪江等流域水生態保護和生態廊道建設,落實《遂寧市觀音湖保護條例》和長江“十年禁漁”制度。加快推進涪江右岸水資源配置工程,補充船山、安居、射洪、大英重點河流生態流量,進一步提升水環境承載能力。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,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、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,嚴格落實林長制。實施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。
專欄25 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工程
生態安全保護工程。加強靈泉廣德風景區、圣鷺島、東西山森林公園、平安風景區、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、花果山森林公園、觀音湖濕地公園等禁止開發區生態保護力度。
森林資源保護工程。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,開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。鞏固退耕還林成果,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。加強中幼林撫育和低效林改造,實施宜林荒山植樹造林。
水土保持工程。實施小流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項目,重點打造成南高速公路、國道318線、遂安快速通道、國道247線、綿遂渝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帶。
濕地生態修復工程。完成涪江、瓊江、芝溪河、聯盟河流域濕地生態修復,加快觀音湖、九蓮洲生態濕地建設,開展圣平島、圣鷺島、赤城湖等濕地生態修復,完善涪江岸線親水工程和岸線綠化景觀工程,建設游船碼頭和觀景休閑平臺。
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。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,實施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和瀕危野生動物物種保護培育。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深化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??茖W謀劃碳達峰目標,以深化工業源污染防治、推進移動源污染防治、深化面源污染治理等手段,深化大氣污染防治,協同應對氣候變化。深入落實“河長+警長+技術河長”機制,系統治理水生態環境,實施涪江、瓊江、郪江等重點流域生態保護修復,推進水源地保護攻堅工作。補齊固體危險廢物及農村生活污水處置能力短板,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,鞏固碧水保衛戰成效。扎實推進凈土行動,強化工業固廢、農業廢棄物等固體廢棄物分類處置,持續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。加強環境風險防范與化解,強化環境應急能力建設,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。
專欄26 環境保護重大工程
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。加快城市新區、工業園區以及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。完成城市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、重點湖庫水環境治理與保護,實施城鄉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,加強重點流域COD、氨氮、總磷治理、地下水污染防治與修復、地下水超采控制工程。
大氣污染治理工程。以揮發性有機物、氮氧化物等治理為重點,加強工業污染治理、清潔能源替代,實施石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、脫硫脫硝治理工程,開展城市建筑施工揚塵、機動車排污、餐飲油煙、秸稈焚燒、煙粉塵、顆粒物污染防治。
垃圾收運處理工程。合理布局垃圾收運處理設施,形成全面覆蓋鎮村組的垃圾收集處理網絡,建設城鄉垃圾收集分類處理場,強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。
農村生態環境治理。以改善農村環境質量、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和城鄉接合部環境“臟亂差”為重點,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治理,扎實推進示范工程創建。重點加強垃圾污水收集處理,防治農業面源污染,開展田園風光和傳統村落保護,促進農村生態持續向好。
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、低碳循環為特征的生產方式和建設運營模式,不斷完善綠色生產體系。完善生態保護多元投入長效機制,健全綠色金融服務體系。落實最嚴格資源管控和環境準入制度,防止引入高耗能、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產業項目。深入推進節能節水行動,持續推動能耗、水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工作。大力推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,發展節能環保產業,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、產業循環式組合、園區循環化改造。實施重點流域、區域、行業清潔化改造,開展“散亂污”企業清理整治,依法淘汰落后產能。推廣裝配式建筑、鋼結構建筑和新型建材,推動綠色建筑標準設計、建設和運營。推廣“養殖+沼氣+種植”等循環發展模式,推動農業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,爭創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。培育壯大清潔能源產業,加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,建成唐家渡電航工程,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體系。
開展節約型機關、綠色家庭、綠色學校、綠色社區、綠色商場、綠色建筑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,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機制。推動垃圾分類立法,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并逐步向鄉村延伸,促進資源綜合回收利用。推進城市生活垃圾源頭減量,加強塑料污染治理,限制過度包裝。倡導綠色消費,嚴格制止餐飲浪費行為。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,完善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,推廣節能和新能源車輛。優化城市公交線路,提高公交供給能力和運營效率,優化共享單車、網約車服務和管理,改善公眾出行體驗。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,推廣使用高效節能節水產品,推行綠色辦公。倡導綠色志愿服務,讓綠色消費、綠色出行、綠色居住成為行動自覺。
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,強化督察考核,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監管網絡和預警指揮體系建設,推動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。構建綠色空間格局,統籌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空間布局,強化以“三線一單”[2]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落地運用。健全資源有償使用、生態環境補償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產權交易體系,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,推進排污權、用能權、用水權、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。完善環境保護、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。推進跨區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立法和聯合執法,補齊環境治理體制機制短板。堅持多方共治,明晰各類主體權責,暢通參與渠道,促進行業自律,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。
簡單掃一掃,朋友共分享
上一篇 : 第八篇 構筑成渝腹地新優勢,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
下一篇 : 第十篇 繁榮發展涪江文化,大力提升社會文明水平
推薦資訊
Information
欄目更新
To Update
2021-06-10 14:29
2021-06-04 14:43
2021-05-31 14:44
2021-05-26 09:05
2021-05-25 14:45
服務熱線:
李艷 18398423868投稿 QQ:
909095587Copyright & 遂寧科技在線 www.0911553446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蜀ICP備18031327號
指導單位: 遂寧市科學技術局 遂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
版權所有: 遂寧科技在線 常年法律顧問:郭麗律師 創新人才團隊APP
蜀ICP備18031327號-1